【臨床特點】
電擊傷后發生脊髓損傷在臨床較少見,是一種嚴重并發癥。此類損傷常繼發于頭、頸和背接近脊柱部位的電燒傷病例,此類損傷多為開放性損傷,亦見于電流途經脊髓的病例。如電流從一上肢至另一上肢,常損傷頸部及胸部脊髓,從一下肢至另一下肢則損傷腰部脊髓,甚至引起橫斷性脊髓炎。
并發脊髓損傷的病例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即時型,另一種是延遲型。即時型多在傷后24小時出現脊髓損傷的癥狀與體征,其癥狀與體征又在較短時間內消退。延遲型可在傷后數日甚至在2年后發病,往往是延遲發病較為多見,常表現為痙攣性不全癱瘓,運動障礙比感覺障礙和括約肌功能障礙表現為重,此類病例預后較差。
對電燒傷較重的傷員,醫生早期往往只注意休克與保護腎臟治療以及創面處理,忽視了神經系統體征和癥狀。當病情基本穩定,病人活動或下地行走時,因肌力減弱,站立困難,不能正常行走時才發現或懷疑有脊髓損傷。因此對傷情較重的電燒傷傷員,從入院后就應重視神經系統的全面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利傷員恢復。同時注意電傷并發脊髓損傷有延遲發病的可能性,對這一類傷員應進行長期跟蹤觀察和定期復查。
電流損傷脊髓可出現暫時性癱瘓,也可引起永久性癱瘓,電流對脊髓損傷一是熱力作用,二是電流造成血管阻塞或血管破裂,血管痙攣、引走脊髓缺血,最終導致中央出血壞死。損傷可先后造成脊髓灰質前角細胞、白質甚至整個脊髓斷面絕大部分變性壞死,從而造成肢體不全性或完全性的癱瘓。
【治療技術】
1脫水利尿
(1)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滴注,30min內滴完,用藥20min后開始起作用,可維持4~6小時。每日根據病情需要給予2~4次,但對老年人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2)呋喃苯胺酸(速尿)為高效利尿劑,可抑制腎小管對Na+的重吸收,產生利尿作用。常用劑量為20~40mg肌肉注射或靜脈滴入,靜脈用藥后20min尿量增加,可維持2~3小時。每日重復用藥2~4次,但對Na+、K+、Cl-平衡影響較大。應注意補K+及離子平衡。
2糖皮質激素
近年研究,脊髓損傷后繼發的病理改變與細胞膜上的自由基介導的脂質過氧化反應有關,傷后8小時內使用大量激素可以有效減輕繼發損害。同時糖皮質激素具有抑制損傷后組織內兒茶酚胺代謝與堆積作用,可保持血管的完整性,防止溶酶體及其他酶釋放作用,還能保持細胞通透性維持正常,減輕脊髓水腫,以減少神經組織的損害和增加脊髓血流量。地塞米松一般成人劑量10~20mg靜脈注射,每日2~3次,若病情好轉,1周內逐漸減量停藥。
3支持治療
血管擴張藥、B族維生素、胞二磷膽堿、ATP、輔酶A,對癥支持治療。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對促進神經細胞損傷的恢復也起到一定作用。
4高壓氧治療
可提高氧分壓,增加氧的彌散,能有效地改善受損傷脊髓局部缺血,減輕脊髓受累程度和壞死范圍,防止完全性和永久性癱瘓。
5物理理療
針灸、理療、按摩、功能鍛煉,促進受損脊髓功能恢復。電場治療目前大都處在動物試驗階段,國際上在很多動物試驗中得到了很多有意義的結果。
【注意事項】
對電傷合并脊髓損傷病例,應做到早期確診、早期治療,防止完全性癱瘓和永久性癱瘓的發生。由于電接觸傷合并脊髓損傷,有延遲發生和上行性麻痹的特點,說明脊髓受電流損害有進行性表現。住院期間每周至少要進行一次神經系統檢查,在出院時告訴病人須定期復查、隨診,只有這樣當出現脊髓損傷的臨床表現時才可迅速確診并積極治療。
電擊傷合并脊髓損傷的病例實際發病率要高于報告的發病率。因為有些脊髓損傷的病例,臨床經過短暫,24小時內自動恢復,故不被病人及醫生所注意。對懷疑有脊髓損傷的傷員,常規入院后及早做神經系統全面檢查,盡早發現病情。做預防性治療,很有必要性,可有效防止完全性癱瘓和永久性癱瘓的發生。
脊髓損傷后,根據平面及損傷程度,除有運動、感覺功能障礙外,常引起全身各系統一系列改變及并發癥,應積極預防,如按時翻身,減少局部受壓,翻身時防止皮膚和床面摩擦,動作要輕柔,防止皮膚壓傷,加強營養,糾正貧血,保持清潔衛生,適當的康復訓練和運動訓練,改善血液循環狀況。增強病人體質是后期脊髓損傷病人的重要環節,可大大降低后期其他并發癥的發生。
電傷致脊髓損傷是非常嚴重的并發癥,重者可造成病人終生癱瘓,重在早期發現積極治療,盡量減少完全性、永久性癱瘓。讓病人正確面對現實,積極配合康復治療,能使癱瘓程度減輕,提高生存質量。
積極探索確切的發病機制,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有效控制和減少完全性和永久性癱瘓發生是我們燒傷外科醫生努力的方向。